(网经社讯)4月22日,三江购物(601116.SH)发布公告称,公司第二大股东杭州阿里巴巴泽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简称“阿里泽泰”)计划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3%的股份,即16,430,352股。其中,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1%(5,476,784股),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2%(10,953,568股),减持时间为2025年5月16日至8月15日,价格将根据市场情况确定。此次减持或折射出阿里在新零售领域的战略调整,也令市场关注三江购物未来的资本与业务走向。
一、减持细节与背景:阿里新零售投资逻辑生变
1. 减持计划落地,持股比例降至临界点
网经社数字零售台(DR.100EC.CN)根据Deepseek查询获悉,阿里泽泰自2016年通过定增入股三江购物,持股比例一度达32%,后因三江购物多次引入战投及资本运作,其持股比例稀释至当前的10.7%。此次减持后,阿里泽泰持股比例将降至7.7%,仍为第三大股东,但距离5%的“重要股东”红线仅一步之遥。市场猜测,若后续继续减持,阿里或逐步退出三江购物股东行列。
2. 减持窗口期与市场情绪
根据公告,减持将通过集中竞价与大宗交易并行。其中,集中竞价减持占比1%,需遵循“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不超过1%”的规定,而大宗交易占比2%,对二级市场直接冲击较小。但减持时间窗口(5月16日-8月15日)恰逢年中消费淡季,叠加三江购物一季度营收同比仅增2.3%的疲软表现,可能加剧股价波动压力。
3. 阿里的新零售进退逻辑
阿里泽泰此次减持被解读为集团新零售战略收缩的延续。自2023年起,阿里已逐步减持苏宁易购、居然之家等实体零售企业股权,转而聚焦盒马、银泰等核心自营业务及海外市场。三江购物作为区域性商超,在阿里“大天猫”整合战略中的协同价值下降,或是减持动因之一。
二、对三江购物的影响:资本与业务双线承压
1. 股价短期承压,长期信心考验
公告发布次日,三江购物股价低开3%,盘中跌幅一度扩大至5%。机构分析指出,阿里减持可能引发中小股东跟风抛售,短期内股价或持续承压。但长期来看,三江购物自2024年起推进“会员店+社区生鲜”双业态转型,若业绩改善,或能对冲资本层面利空。
2. 业务协同弱化,数字化能力面临挑战
阿里入股后,三江购物曾借助阿里技术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,但其数字化成效有限:2024年线上销售占比仅12%,低于永辉超市(25%)、家家悦(18%)等同行。随着阿里减持,技术赋能与流量支持可能进一步减弱,三江购物需加速自建数字化体系。
3. 股权结构再平衡,国资话语权提升
三江购物第一大股东为宁波市国资委旗下和安投资,持股20.3%。若阿里泽泰退出,国资主导权将强化,未来战略或更侧重本地民生保供与供应链优化,而非全国性扩张。
三、行业透视:新零售进入“去泡沫化”阶段
1. 资本退潮,实体零售估值回归
阿里、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曾以高溢价入股传统商超,但多数案例未能实现预期协同效应。2024年以来,资本对新零售标的估值趋于理性,行业并购热度降温,实体零售企业估值中枢下移20%-30%。
2. 区域商超的生存抉择
三江购物的困境是区域零售商的缩影:一方面,全国性巨头(如永辉、盒马)通过供应链优势挤压区域市场;另一方面,社区团购、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分流客群。区域性企业需在“深耕本地”与“模式创新”间找到出路。例如,湖北雅斯百货通过“超市+餐饮+亲子”业态升级,2024年净利润逆势增长15%。
3. 政策利好与转型机遇
国家近期出台《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指南》,鼓励区域零售企业完善冷链物流、下沉乡镇网络。三江购物在浙江拥有超200家门店,若抓住政策红利,或能巩固区域壁垒。
四、未来展望:三江购物的“独立突围”之路
1. 资本运作可能性
为缓解减持冲击,三江购物可能启动回购或引入新战投。市场传闻浙江本土零售企业“十足集团”有意参与定增,若成行,或增强本地供应链协同效应。
2. 业态创新与效率提升
会员店差异化:对标山姆、盒马X会员店,三江购物计划在宁波试点“小而精”会员店,主打海鲜预制菜、本地特色商品;
生鲜供应链升级:投资1.2亿元建设舟山海鲜加工中心,缩短中间环节,目标将生鲜毛利率提升至18%。
3. 数字化自力更生
三江购物已组建百人技术团队,开发自有App并接入抖音本地生活入口,探索“到店+到家”融合场景。2025年计划将线上销售占比提升至20%。
结语
阿里泽泰减持三江购物,既是资本退潮的缩影,也是新零售行业从狂热转向务实的标志。对三江购物而言,失去巨头庇荫后,能否凭借区域深耕与业态创新实现独立增长,将考验其经营韧性。而对行业来说,这场减持或许预示着,实体零售的竞争终将回归效率与用户体验的本质。